石灰生烧过烧现象频发?可能是这些原因在作祟
最近不少石灰生产企业遇到个头疼事:窑里出来的石灰,不是生烧就是过烧。生烧的芯子发黑,活性不够;过烧的表面硬化,反应迟钝。这两种情况都直接影响产品质量,增加生产成本。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现象反复出现呢?咱们一起来揪出这些"罪魁祸首"。
煅烧温度控制不当是最常见的问题。温度太低时,石灰石不能完全分解,碳酸钙还留在里面,这就形成了生烧。温度太高又会使石灰晶体过度生长,颗粒表面烧结玻璃化,导致过烧。现在有些企业还在凭老师傅的经验看火色,这种传统方法很难保证温度精准。要知道,石灰石的最佳分解温度在900-1200℃之间,超出这个范围就容易出问题。
原料问题往往被忽视。石灰石的块度大小不一,大的还没烧透,小的已经过烧了。杂质含量高的石灰石,比如硅、镁、铝这些成分多的,它们的分解温度都不一样,在同一窑里肯定有的生烧有的过烧。还有些企业为了节省成本,使用粉矿比例过高的原料,这些细粉在窑内容易结团,外层过烧了,里面还是生的。
窑内气氛和通风也很关键。通风不足时,分解产生的二氧化碳排不出去,会阻碍分解反应继续进行,导致生烧。通风太强又会使热量流失太快,为了维持温度就得加大火力,这样又容易造成局部过烧。窑内温度分布不均匀也是个老大难问题,有的地方温度高,有的地方温度低,出来的产品自然参差不齐。
操作工艺上的细节决定成败。煅烧时间掌握不好是个通病,时间短了分解不完全,时间长了又容易过烧。装窑方式也有讲究,料层太厚容易生烧,太薄又可能导致过烧。现在很多企业还在用人工控制,反应速度慢,等发现问题时,一窑料已经废了。
要解决这些问题,得从几个方面着手。建议安装自动化温控系统,实时监测窑内温度变化。加强原料预处理,做好破碎筛分,保证块度均匀。改进窑体结构,确保热量分布均匀。培训操作人员,让他们掌握科学的工艺参数。定期检查维护设备,避免因设备老化导致工艺波动。
